学院新闻

"杏林论坛"—GPCR二聚体的变构调节机制、神经突触分泌机制研究

来源 : 基础医学系     发布时间 :2020-09-29    浏览次数 :2817

2020年922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剑峰教授、马聪教授应邀来访437bwin必赢国际官网医学院,做客“杏林论坛”,分别为学院师生带来题为“GPCR二聚体的变构调节技术”、神经突触分泌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

刘剑峰教授团队聚焦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与功能相关性以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深入研究重要神经递质在神经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刘剑锋教授团队结合半胱氨酸定点偶联技术和SNAP tag标记技术,发现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2二聚体跨膜区(TM)在激活过程中的构象变化规律,并通过解析晶体结构进行了验证;而后又进一步揭示了钙离子敏感受体的变构调节机制以及二聚体非对称活化机制,为基于GPCR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刘建峰教授团队也联合密歇根X Z Shawn Xu团队共同发现了线虫中的味觉受体LITE-1同时为光受体以及鉴定了红藻氨酸类谷氨酸受体同源物GLR-3为进化保守的冷受体,这两部分工作均发表在《cell》期刊。报告中,刘教授介绍了团队基于GPCR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并且展示了团队所开发的基于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工作具有系统性,逻辑清晰,讲解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马聪教授课题组长期聚焦于神经突触囊泡的转运和分泌机制的研究。近年来,该研究小组系列工作深度揭示在神经递质分泌机制领域的观点【Science (2013)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015), eLife (2016)EMBO Journal (2017)】,阐明了Munc18Munc13家族蛋白调控突触分泌的分子机制和其在突触分泌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解学习记忆的成因提供了强有力的分子基础。在此次报告中,马聪教授对突触囊泡启动(priming)进行了清晰且生动的讲解,介绍了UNC-13-Munc13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同时解析了Munc13-1 MUN结构域的晶体结构,并发现疏水口袋中的两个重要残基(NF),如果发生突变,Munc13-1 MUN结构域就无法刺激SNAR复合体装配和依赖SNARE的脂蛋白体融合,该过程对完成突触囊泡中的神经递质在毫秒的时间范围内释放至突触间隙,完成信号传递起到关键的作用。工作系统且详实,科学逻辑清晰,令人影响深刻。

 

报告人(左:刘建峰教授,右边:马聪教授

 

左:陈伟教授,右:刘建峰教授 左:马聪教授,右:陈伟教授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和刘老师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互动,最后陈伟老师代表医学院向刘教授、马教授赠送了“杏林学者”的纪念品并合影留念。